
中西文明互鉴(十一)教育:古代的学生如何学习?
时间:2025-05-14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东方文明回响着“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治学韵律,西方文明给出了“一个社会若按自身的形象来塑造其称冠,最有力的工具便是教育”的理性宣言。《礼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时,勾勒出青铜编钟般庄重的学习秩序;涂尔干在巴黎书写《教育思想的演进》,解剖出这种秩序背后绵延千年的文明筋骨。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从竹简到键盘、从吟诵到慕课,每个时代的学习者都在用独特的方式雕刻思维的形状。无论哪一种形式,人类始终在用学习构建精神穹顶。“如何学习”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文明基因的显影剂——敦煌藏经洞的批注本藏着唐人治学的密码,中世纪修道院的手抄室凝固着知识传播的仪式感。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中西古今的学习线索:也许是先秦庠序中的简牍,也许是羊皮卷上的课堂笔记。当我们借助它们的力量拆解不同文明孕育的学习智慧,或许能够探寻到最适合当代青年的认知进化路径。
让我们和娄雨老师一起循着《学记》的礼乐钟声,穿过涂尔干的社会学透镜,重构属于我们的学习坐标系。
教师简介
娄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2021级硕士生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与思想史,关注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研究;主要讲授课程为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学主文献研读。
内容简介
“如何学习”是古今教育的永恒话题,以往的教育研究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教育体系的制度构建及其背后的文明传承。然而对学生而言,“如何学习”才是更为切身的课题。那些发生在书斋、学堂与深夜灯下的切磋琢磨,那些在阅读、背诵、抄写、听讲、作业、讨论中悄然重塑的思维轨迹,才是教育最生动的注脚。各种学习形式诞生于不同的时间,而不同形式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观念与社会需求。中西方历史上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是可以一窥不同文明演进特征的标记之一。
课程信息
时间:5月16日(周五)16:00-17:30
地点:立德楼603
预习文献
1. 《礼记·学记》。
2.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第11-13章。
文案 | 郭可心
海报 |媒体与信息中心 罗文俊
排版 | 媒体与信息中心 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