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 导读·深思·共悟——期中读书感悟精选(一)

时间:2025-05-1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为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领略精神,培养学生静心读、沉浸读、深入读、思考读,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写作的综合能力,依托学生社区,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与明德书院联手打造“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课程融入历史方位、学术品味、育人本位,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授课场域,为各位同学提供精致、厚重、丰富、务实的读书盛宴。

“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以“宽口径开课”“重实践教学”“后基础培养”为特色,邀请来自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的老师导读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经典名著;鼓励开展针对性实践环节;融合读、讲、研、评、行教学环节,以阅读为本,通过教师精讲、学生分享、课堂讨论、评书撰写,培养学生专业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带领同学们读书、懂书、评书。

从三月暖春到五月初夏,"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已走过大半程。在老师们的精心导读下,文字在纸页间流淌,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绽放。为深入了解同学们在课程中的收获与感悟,明德书院围绕三个问题征集了读书感悟,让我们跟随同学们的分享,共同回顾"读史读经典"的精彩历程,品味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问题1:

本课程中老师给你最大的惊喜是什么?

1. 《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授课教师:黄向阳

读者:姜梓雄

在本课程中老师给我最大的惊喜是他宽广的科学知识面与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不同于照本宣科地阅读指定书目,老师通过结合哲学、物理和数学知识,为我们扩展出《数学与知识的探求》这本书的更深层次内涵,并培养出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与兴趣。

2. 《近思录》

授课教师:张雪松

读者:柴悦诚

在学习《近思录》的过程中,我认为张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魅力,能把晦涩难懂的古籍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朱熹、吕祖谦等先贤对话。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温暖的指引。他的关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深入研读《近思录》的决心。这份意外的惊喜,让我对老师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学习充满了新的期待。

3. 《音乐的故事》

授课教师:周源

读者:李依

钢琴的黑白键下藏着怎样的秘密?音乐教室里,当老师掀开钢琴的顶盖,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那些交错排列的琴槌、琴弦与制音器——这个精密机械系统竟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艺术。这个视觉冲击成为课程给我的第一个惊喜,从小就学习弹钢琴,但是从未从内部了解其结构,这一观察彻底颠覆了我对音乐作为纯粹精神产物的想象。在钢弦与毛毡的物理碰撞中,我忽然理解了原来“音乐是数学与诗的交媾”。在课上我们也了解了来自不同时间段的音乐家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当老师将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些被时代分隔的旋律竟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共鸣。这让我想起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文化的重新发现——真正的艺术永远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在不同的时代持续引发回响。那些被认为是"现代"的音乐实验,往往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其精神源头。

4. 《道德经》

授课教师:加小双

读者:李雨霏

老师最令我惊喜的地方是对经典作品的实用性解读。对于非文学院的学生而言,学习《道德经》这种艰深晦涩的古籍并不是为了弄懂古代汉语,而是学习道德经中哲学思想的精髓。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消除了阅读门槛,使我们能聚焦于哲学思想的本质。从《道德经》中永恒不易却易被忽视的真理出发,去思考青年的人生道路与培养青年的精神气质、心态素质,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我认为也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目的。作为第一次学习“读史读经典”系列课程的大一学生,《道德经》导读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5.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授课教师:高原

读者:曹姜禹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他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经济史”视角,将农业史与社会史、文化史、乃至法律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对“农村”这一主题有了多维的认识。课程不仅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与经济发展,还着重强调了家庭结构、基层治理、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老师的导读不仅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也促使我思考历史与现实的深层联系。这种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案例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极大激发了我的兴趣。

6. 《东欧史》

授课教师:宁雅

读者:黎行健

本课程的最大亮点在于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老师提供的专业导读下,我们需要自主研读经典著作,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最终在课堂上展示读书成果。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术规范性,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比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这种设计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独立阅读、深度分析和系统总结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在探索中收获个性化的成长体验。

7.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

授课教师:张当

读者:申佳宜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课程是一门非常有吸引力、包含独特且深刻解读的课程。张当老师作为人大哲学院博士毕业的优秀师兄,拥有着极其渊博的哲学知识和理论储备,讲解兼具深度与亲和力。因年龄与我们相近,他能准确把握学生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的盲点,并以通俗但专业的方式剖析哲学观念。例如通过讲解青年与老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差异,他帮助我们厘清革命思想不断批判与演进的脉络。

8. 《传习录》

授课教师:宋瞳

读者:戴熙恬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打破了传统经典解读的单一框架,构建起立体多元的知识体系。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门普通的《传习录》解读课,聚焦于王阳明心学的字句剖析与思想阐释。然而老师却以超乎预期的方式,将课程打造成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元的思想盛宴。尤为难得的是,老师善于将这些高深的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从学习方向到人际关系处理,从自我认知到人生价值追寻,用古人智慧为现实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经典与时代的对话。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让我对《传习录》和王阳明心学有了更为深刻、全面且鲜活的认知。

9.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授课教师:杨成

读者:程执铉

杨成老师彻底打破了我对历史学的刻板印象。作为统计学院学生,我曾以为历史仅是依靠文献叙事与定性分析的“文科”,但杨老师的课堂让我发现:经济史竟是一门需要精密逻辑与数据思维的硬核学科。更惊喜的是杨老师的课堂设计:每周课程老师、同学和助教师姐都高度参与,从老师导读到助教文献补充,再到同学跨学科展示,形成知识的完整闭环。最后,杨老师本人更是“学者魅力”的化身。他总能用幽默比喻化解复杂概念,但当有同学质疑历史数据的可靠性时,他并未直接否定,而是结合自身研究加深对同学们对史料的理解。这种既风趣又深邃、既包容又严谨的特质,让我对经济史乃至整个学术研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10.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

授课教师:张明东

读者:蔺茹玥

最大的惊喜是张老师与助教师姐对历史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方式,在领读李峰的《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中的章节时,老师没有简单采用传统叙事方法,而是通过出土文物与文献互证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文化的延续性与制度变革的辩证关系,引导我们跳出单一史料的局限,用考古发现来印证或质疑传世文献,这种研究方法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下一期的读书体会分享,将继续围绕“本课程中老师给你最大的惊喜是什么?”展开,敬请期待!



下一篇:方塘”杯系列讲座丨从礼治国家到国际礼治:将中国元素植入政治秩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