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杯系列讲座丨从礼治国家到国际礼治:将中国元素植入政治秩序理论

时间:2025-04-2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2025年4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与新民书院联合主办的学术讲座“从礼治国家到国际礼治:将中国元素植入政治秩序理论”在立德楼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评论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副院长华建光,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新民书院副院长左希迎主持。此次讲座是明德书院“方塘杯”系列学术讲座之一,也是新民书院新民讲坛的活动之一。

田野老师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礼治秩序的形成。他在将礼分为礼义和礼制的基础上,将礼治定义为人们对以礼义为宗旨的礼制的普遍主动服从,并通过荀子“养人之欲、济人之求”的功能主义视角,阐释礼治如何通过“正当性赋予”与“焦点效应”调节社会关系。讲座特别聚焦殷周之变的文化转折,强调中国早期人本主义传统的独特性,并与欧洲、中东的法治传统进行了比较。

田野老师提出“礼治国家”概念。他对比了秦国的“纯粹官僚制”与关东六国的礼治传统,指出东汉以后“士大夫政治”实现了礼治与现代国家的有机融合。他阐述了礼治国家的四项特征:国家颁行礼典以促进礼制标准化、国家以礼义引导法律的制定、官僚在国家建设中弘扬礼义和君主受到礼义约束。礼治传统在当代中国表现为在“以人民为中心”礼义的指导下避免理性官僚制向“官本位”片面发展。

田野老师探讨了礼治对国际秩序理论构建的价值。田野教授基于“正向格义”方法论,主张探索以中国本土概念解释中国之外的现象,推动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全球国际关系学。通过分析东亚历史上的礼治体系,并援引欧洲协调、东盟协商机制等案例,他论证了礼治的“内生约束”对国际秩序的意义。在特朗普回归冲击现有国际秩序的当下,中国更有必要为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在评议环节,薛力研究员从国际关系理论本土化角度,认为礼制秩序为“关系治理”提供了新范式。华建光老师探讨了“道德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以及“礼不下庶人”和“刑不上大夫”之间的内外张力。

最后,左希迎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不仅贯通古今中外,更展现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下一篇:“方塘”杯系列讲座 韦伯与德国宗教社会学问题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