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 导读·深思·共悟——期中读书感悟精选(二)

时间:2025-05-14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为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领略精神,培养学生静心读、沉浸读、深入读、思考读,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写作的综合能力,依托学生社区,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与明德书院联手打造“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课程融入历史方位、学术品味、育人本位,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授课场域,为各位同学提供精致、厚重、丰富、务实的读书盛宴。

“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以“宽口径开课”“重实践教学”“后基础培养”为特色,邀请来自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的老师导读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经典名著;鼓励开展针对性实践环节;融合读、讲、研、评、行教学环节,以阅读为本,通过教师精讲、学生分享、课堂讨论、评书撰写,培养学生专业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带领同学们读书、懂书、评书。

从三月暖春到五月初夏,"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精品选修课程已走过大半程。在老师们的精心导读下,文字在纸页间流淌,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绽放。为深入了解同学们在课程中的收获与感悟,明德书院围绕三个问题征集了读书感悟,让我们跟随同学们的分享,共同回顾"读史读经典"的精彩历程,品味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问题1:

本课程中老师给你最大的惊喜是什么?

1. 《世界人口简史》

授课教师:李龙

读者:古丽伊娜·安外尔

在品读学习过程中,李龙老师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和现实问题具体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由于参与课程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人口学理论学习水平也各不相同,李龙老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相关具体案例来详细介绍书中所提及的人口学名词或理论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跟上课程进度。更关键的是,老师通过问题延展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同学提出个人疑惑,发表个人观点,并加以点评指正,这种模式让不同学科领域的思考角度涌现于课堂,我在此过程中收获颇多。

2. 《邓小平时代》

授课教师:岳明君,夏璐

读者:彭月华

在本课程中,老师给我的惊喜主要集中在本人风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首先,老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很慈蔼,语速适中,既能保证知识传递的量,也能刚好为我们在句与句之间留出思考的时间。其次是教学方法方面,老师的讲解十分具有感染力。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式” 教学,老师会设置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我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最后是针对教学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非常注重与我们的情感共鸣。在读书班中,我仿佛也被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深刻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魅力。与此同时,老师还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将《邓小平时代》中的历史经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种融合历史与现实的教学内容,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

3. 《摩罗诗力说》

授课教师:宋声泉

读者:张馨予

在上宋老师的课之前,我原以为这次导读课只会涉及《摩罗诗力说》的理解及其背景介绍,应该是一门较为学术性的课程。然而,最令我惊喜的是,这本看似深奥难懂的《摩罗诗力说》中,竟然蕴含着许多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的深刻道理。例如,当老师讲解“必有时自觉以勤劬”一句时,他提到劳动是人的本性需求,我们不应被剥夺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感;而在讲解“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时,他强调美不仅是人的外在表现,更是人的内在属性等等。

4. 《摩罗诗力说》

授课教师:宋声泉

读者:庹艺昕

本次课程的形式让我耳目一新,此前我也曾参加过明德书院举办的读书班,基本上更多地聚焦于对书本内容、论证结构、行文方式的分析,但这次课程却有所不同,主要聚焦于文本本身的细读和文字意旨的剖析。鲁迅的作品一向是较为晦暗艰涩的,老师能够将古奥的文字转化为一些易于理解的道理并多重举例辅之阐释,将晦涩的文本转化为较能让人共情和理解的实际生活体验,并且层层剖析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真实内心想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 《艺术的故事》

授课教师:朱兴国

读者:苏熙越

在本学期艺术的故事课上,朱老师带我来的最大惊喜,是他用亲自实地拍摄的视频与照片向我们展示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意大利的万神殿——那不是一座冰冷的历史建筑,而是一处与光同息、与时间共舞的神圣空间。阳光从穹顶的圆孔倾泻而下,缓缓在地面上移动,如同一枚无声的日晷,将永恒的时间之流凝固在这一刻。朱老师不仅细致讲解了建筑本身的结构与象征,还带我们捕捉那些隐藏于柱廊与拱顶之间、几乎被岁月掩埋的雕塑与纹饰细节。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朱老师不止讲述艺术,更在传递一种生活的姿态。这不仅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学习艺术,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感受。

6. 《艺术的故事》

授课教师:朱兴国

读者:林佳欣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过朱兴国老师的 “造型基础” 课程,当时就深感朱老师艺术知识储备极为丰富。这个学期,我有幸再次选到朱老师的《艺术的故事》名著导读课。再次聆听朱老师的授课,我发现他特别擅长用通俗有趣且不失专业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希腊神话故事以及艺术家的经历,上课的过程令人十分享受。与此同时,老师将自身丰富的艺术知识、实践经验与感悟,和《艺术的故事》的文本内容、精神内核完美融合,并对其进行深刻诠释,将这些艺术经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7.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

授课教师:翟润卓

读者:张婧

在《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课程中,老师最令我惊喜的是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紧扣教材主线,更能通过生动的历史细节和跨学科视角,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例如,在讲解前工业时代的经济情况时,老师引入"马尔萨斯陷阱"概念并详细讲解。老师补充了苏州踹布工人的案例:这些纺织业工匠的罢工事件,配合现存工资石碑的实物史料,直观展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真实运作。更难得的是,老师会适时穿插学术前沿动态,还有示范如何写作书评,论文架构应该怎么样。这种将宏观理论、微观案例与学术方法论有机融合的讲授方式,既深化了我对经济史框架的理解,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我突然意识到制度比较研究竟能如此鲜活——这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史枯燥刻板的固有印象。

8.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

授课教师:翟润卓

读者:蔡凯艺

翟老师上课不是按照书本内容一板一眼地讲,而是以书本为引,拓展延伸很多相关的有趣知识,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与分析文本。他指导我们以辩证的视角思考问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各种观点,保持一颗敢于质疑、勇抒己见的心。身为一名经济学专业学生,选择这门课时我以为它只是对历史书籍的简单阅读。但是在课堂中,我既感受到了历史学研究对史料的深挖与解读,也看见了经济学的数理分析和理论借鉴,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融合,让我对经济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兴趣。课堂学习中时常会谈到经济学相关知识,在无形中巩固了我的经济学学习。同时,老师给予了课堂很大的包容度,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在聆听他人的读书报告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

9. 《尘暴》

授课教师:许光清

读者:王纪云

本课程除了能够深入阅读一本书,汲取书中的知识了解环境领域之外,我觉得最大的惊喜是许老师组织大家去国家动物博物馆,认识从实践始,学习了理论知识后线下参观博物馆能够了解到种类多样的动植物,从而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更能让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索生态环境领域。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许老师特别有人文关怀!本学期开设的这堂导读课,是中午!12:00—13:30;大部分同学前后都有课,没有时间吃午餐。许老师考虑到了这个情况,每次课都为大家准备了食物,三明治、饼干、面包、糖果...许老师和助教师姐都非常的关心大家体贴大家,整个班级的氛围温馨而又轻快。

10. 《尘暴》

授课教师:许光清

读者:王玥琦

在本课程中,老师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生动的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老师不仅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更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案例,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时,老师并未局限于书本内容的复述,而是通过穿插个人经历、地方史料甚至国际视角,让历史变得立体。同时,老师也会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课后交流,老师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同学的兴趣点,并推荐相关的延伸阅读或研究方向。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仅帮助我深化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让我感受到了学术探索的乐趣和意义。

下一期的读书体会分享,将围绕“所读经典书籍中令你最受益匪浅/耳目一新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感触?”展开,敬请期待!



下一篇:“读史读经典·名著导读” 导读·深思·共悟——期中读书感悟精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