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志学季 | “《资治通鉴》导读”回顾

时间:2022-03-16    来源:    浏览量:

3月16日下午14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读史读经典·名师导读”系列课程第一讲如期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刘后滨教授做了《涵养历史思维与提升人生境界:<资治通鉴>导读》的讲座,讲座由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老师主持。

刘后滨老师结合文本与事例,从对司马光与《通鉴》的整体评价、《通鉴》中的历史思维、以历史思维提升人生境界三个模块来讲解《资治通鉴》。

讲座开始,刘老师从《资治通鉴》的编撰缘起,书名解题、序表及其定位入手分析,强调了司马光的初衷是“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书的“性格”,折射出作者的性格。正如其谥号“文正”,司马光可谓“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

刘后滨讲解《资治通鉴》

刘老师将《通鉴》中的历史思维概括为三方面。其一,“实事求是”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内涵;其二,“普遍联系”是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方法;其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是涵养历史思维的基础。

研读过程中,刘老师将历史思维引申到个体发展:开拓心胸、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长远眼光。读《通鉴》,获得丰富的精神感受,以更加宽广的心态看待事物;读《通鉴》,与司马温公在同一起点上“考异”,养成独立思考能力;读《通鉴》,以长远眼光,在司马光的历史站位上观览大宋。

聊虑经典,同学们收获颇深:

在讲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教授对治学严谨的态度,历史研究往往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研究一个字的读音。研究历史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愿意坐冷板凳。我认为,学习其他学科亦当如此,扎扎实实做学术,不可搞浮夸之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学术研究中走得更远。

——社科一班 余航

读史从不在于只了解历史,读史在于明志。或许我们都关注司马光个人的智慧与学习能力,但他的治学精神更值得学习。历史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而人大的校训正是实事求是。我们应当树立批判性思维,践行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治学,报效国家。

——社科一班 那宸阳

“名师导读”第一期现场

“读史读经典·名师导读”系列课程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自2014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实施“读史读经典”项目。“读史读经典”项目设置2学分,分别由“通史断代史著作阅读”和“专门史著作阅读”两门课程构成。

为帮助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类)学生更好地开展读史读经典活动,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明德书院计划统一组织“通史断代史著作阅读”课程,通过邀请相关领域名师对精读著作开设导读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对部分泛读著作书目开展导读讲座、组织学生之间的研读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课程要求。

文案 | 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吴玉安

摄影 | 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谭彩凤 黄诗贻 曾绎存

编辑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上一篇:书院志学季·明德讲堂 | 《红楼梦》与清代历史文化回顾
下一篇:志学季•明德讲堂 | 聊虑千秋事,披览前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