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 | 古韵琴音,领航学途:“琴与古典世界”活动回顾

时间:2023-09-1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9月7日,明德书院举办2023年迎新特别活动“琴与古典世界”主题讲座,国学院李萌昀老师、吴洋老师带领北区食堂乐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结合的国学盛宴,本次活动由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主持。

大学之“道”

大学学什么?怎么学?是学习固定的知识,还是思考世界的方式?在讲座之初,李萌昀就指出,在大学的学习中,查字典式的学习方法已不再适用,消解思维中固定的知识,重塑看待世界的方式,培养独立探寻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义。他言传身教,步步引入,通过有趣的内容和幽默的讲解带领新生感受大学学习的魅力。

琴外之“音”

不同于开门见山式的讲座,李萌昀老师通过四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话题,层层深入到琴与古典世界。在“会变色的蛤蟆”的话题中引入“绿蓝悖论”这一概念,指出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由其语言逻辑限定和塑造。在“脾常不足肾常虚”中,以对“五脏五味”的不同理解为例,浅析了中医和西医背后两种不同的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在话题“中国小说牛不牛”中,介绍了西方和中国古人对“何为小说”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讲述了中国古人对“小说”之“小”的理解。在“我的头上有个筐”这一话题中,李老师以虚无僧的反躬自省为切入点,介绍了虚无僧手持的乐器——尺八,不仅向新生展示了这一传统东方乐器的特点和曲谱,更是现场吹奏《大和乐》,演绎东方哲学中浮生一世、四季万物的轮回流转。

抚弦论“琴”

国学院2022级硕士生陶逯秋现场演奏《神人畅》,带领同学们一睹古琴的风韵。

从琴声出发,回到古琴本身,李老师讲解了古琴命名的逻辑——琴制尚象论,正如唐代释彪在《宝琴》中吟道“刻作龙凤象,弹为山水音”。李老师以《广陵散》为例,细谈了这一套象征秩序在理解旋律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并用西方的音程与和弦同东方的指法作对比,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东方古琴谱的特点,更是现场教会大家如何阅读“减字谱”。

李老师指出,中国古琴重指法而轻旋律的演奏方式,以演奏者为核心,为己而奏,不在于打动听众,而在于演奏者自身在演奏过程中精神上的实现和提升。明代琴学大家杨表正提出“琴有十四宜弹,有十四不宜弹”,构成了琴学的文化体系,其实质是建立一套区分的方式,对抗所谓的俗乐。恰如荷兰·高罗佩在《琴道》中所言,“琴道就是在强调琴乐与俗乐之间差异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并且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想体系”。

古琴今“韵”

陶逯秋随后给同学们带来两首古琴独奏《卧龙吟》和《流水》,还有一首琴歌《阳关三叠》,在时而宽广、时而深沉音色、时而悠远的音声中带领大家一览高山流水之美。

最后,北区食堂乐队成员李萌昀、吴洋、陶逯秋和卜嘉辉现场表演了原创歌曲《离骚》和《七十二变》,在古琴、吉他、卡宏鼓、木鱼等各种乐器的碰撞中,在古典乐器与摇滚曲风的融合里,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互相交织,迸发出具有独特东方美学的音韵。



文案 | 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付美莲

图片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刘昱祺 顾扬洋

编辑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上一篇:开卷恒有益!第四季明德读书会报名开始!
下一篇:明德茶话 | 新生专场,相聚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