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视界 | “让文字活起来”实践回顾
时间:2021-11-29 来源: 浏览量:
★11月26日下午16:00,由明德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明德视界”系列活动第一期——“让文字活起来”在信息楼顺利举办。活动邀请到刘力超、王彦妍两位指导老师,带领同学参观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了解数字人文中的资源数字化流程和技术;同时初步对《徐霞客游记》进行文本处理和可视化实践。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参观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介绍数字人文的学科特色,了解平面扫描、三维扫描、3D打印等数字化工具的基本操作;讲解数字人文中文本处理与可视化的逻辑、工具、方法,并尝试操作经分析处理后数据的可视化部分。
刘力超老师带领参观人文技术实验室
刘力超老师谈到,数字人文具有跨学科思维,综合了计算机,档案学,历史学,文字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同学校的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符。数字人文能够利用计算机挖掘古籍中的历史信息,并系统性收录,达到用传统人文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研究。以《徐霞客游记》为例,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转录、分析和处理显然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刘力超老师展示扫描仪的具体操作
在数字人文实验室中,刘老师以扫描类手机软件作类比,向同学们演示了古籍扫描仪的工作,其能够将图像中的文字转化为文本,并在计算机中配合软件进行分析。3D扫描仪则能够发射激光,将反射结果以数据点的形式记录在机器中,经过软件分析对空间进行三维数字化。
其后,刘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扫描仪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北京记忆”。
现阶段,作为数字记忆的重要科研平台,3D扫描仪担负着“北京记忆”中奥运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以电子档案形式进行保存。这一工作旨在开办线上奥运博物馆,提高奥运知识的传播广度与传播效率。刘老师为同学们具体展示了3D扫描的成品——“火炬”、“纪念章”、“纪念盘”等。对于较大的物品、房屋等,亦有“激光点云”等技术为三维建模提供支撑。
刘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北京记忆”项目
以实验室中的3D打印设备为例,刘力超老师讲解了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3D打印机吸入PLA塑料,在软件中规划制造路径后,以丝的形式像面条一样涂到路径上。刘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本校3D建模的打印作品——冰嬉,打印出的蹴鞠小人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我校创作的《百年冰嬉盛典》动画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同学们前往403实验室,学习语言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并尝试完成《徐霞客游记》地理可视化的部分环节。
本环节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通过软件对已有文本进行抽取和呈现,进行词频的统计,最终产出散点图、词云图、关系图;在抽取时间和地点专有名词后,也可利用经纬度的数据将徐霞客的路线反映在地图上。其逻辑逻辑是:寻找模板,上传数据,选择呈现的数据列,完成可视化。
同学们对这次讲座感触颇深——
卢佳琦:体验了3D扫描,见识了3D打印,并了解了相关知识。在以徐霞客游记为例的教学中认识到数字人文的神奇,知道了不少可进行数据分析的网站。
刘璇:黑科技统领世界!人文与数据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借助科技的力量,人文学科才能行将致远。
刘凤杰:该讲座对科研竞赛的数据呈现有很大帮助啊,看到了人文的另一种展开方式,也了解了一些用于数据处理的网站,总之是大开眼界啦。
本次实地教学在师生的愉快交流中走向尾声。
文案 | 明德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杨杨 张子恺
摄影 | 明德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黄诗贻
编辑 | 明德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