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志学季 | 师兄师姐访谈——文学篇
时间:2021-04-13 来源: 浏览量: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2021-04-13 23:59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大家对各个学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刻,让我们跟着明德书院志学季中的学院访谈板块,对话来自文/史/哲/国不同专业的师兄师姐——逐一了解各个学科、专业、学习方法及学习心得。当然,也会有对同学们的建议和期待。
本期是四位来自文学院的师兄师姐访谈合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专业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吴润清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8级本科生
1、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所学的专业。
视域融合(伽达默尔)。
简言之,在与古今中外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打开自我期待视域的地平线,以自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认知气象万千又流变不止的世界。比如,如果“视域融合”这个词超出了你目前的地平线,与其惊异而自信地怀疑我胡说八道(虽然本题的设问方式必然使得回答挂一漏万),不如一读原文本以吸收它的视域,获得自我视域融合后的新提升。在无可避免的遮蔽中努力去蔽,开显更多的可能性。
2、是什么激起了你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被奉为真理的现代社会中,学会像“人”一样思考、共情。
3、当前学习生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大学教育/社会就业功利主义的外在培养模式,与人文研究自身所要求的广泛、深入阅读、积累规律之矛盾。
4、谈谈对所学习专业学科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话,分享一些学习心得给师弟师妹吧。
理解:文学是一个博大精深、一言难尽的、一个学过之后就不会问出这样问题的专业。
学习心得:珍惜学习人文学科的精神自由,既来之则安之,不必花时间左顾右盼,打破套路,拒绝内卷,挑战规训,独立思考,从心所欲不逾矩。
5、作为过来人,对将要深造本专业的师弟师妹的建议是什么?
深造,把治学当作人生的长远之计,不同于短时期作为跳板的学习,因此与问题四不同,有意深造者学术路子要正,还需脚踏实地、重视基础。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审慎选择学术导师和引路人,正如刘小枫教授对文史哲同学的忠告,不要随便把灵魂交给一个人。
6、给师弟师妹推荐下自己在专业内最喜欢的书吧。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理由:这本书有各种值得推荐的理由,但此处我唯一想说明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合乎我本阶段研究兴趣的书。所以,祝愿大家通过课内课外的诸多启发,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而不是别人最喜欢的书。如果一开始大海捞针无从着手,可以从老师授课中提到的书目开始试读。
文学院(古典学专业)
姓名:张云天
学院:文学院
专业:古典学
年级:2020级研究生
1、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所学的专业。
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可能与不可能,与伟大的先哲们一起探索和追寻幸福的生活。
2、是什么激起了你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古典学或古典教育与自己心性和志向的契合——穷则独善其身,为往圣继绝学;达则兼济天下,为万世开太平。
3、当前学习生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如何在阅读经典著作并思考那些历久弥新的概念或问题(如正义、战争、习俗、幸福等)的同时,保持对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的关切,而且又不让这种关切陷于意见或立场之争。
4、谈谈对所学习专业学科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话,分享一些学习心得给师弟师妹吧。
如今,关于那些最重要和最深刻的问题——比如正义与邪恶、生存与死亡、战争与和平的讨论在大学中已经很难见到。我们接受着卓越的高等教育,却不知道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许多人说,读书不重要,升官发财才重要;许多人说,幸福虚无缥缈,我只要满足于享受当下……被迫卷入意见洪流的我们,是否还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和能力?而在我看来,古典教育恰恰能赋予一个人这种勇气和能力,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5、作为过来人,对将要深造本专业的师弟师妹的建议是什么?
敬重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心灵,阅读品析他们的著作,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自由和选择权就会被剥夺。相反,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和不后悔的选择,只有在倾听那些伟大的心灵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在古代先哲和古典文化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不仅是对大多数不自知的无知者的超越,而且也是走向真正的智慧的唯一起点。
6、给师弟师妹推荐自己在专业内最喜欢的书及理由
柏拉图的《王制》(又译《理想国》)。通过聆听柏拉图笔下关于正义、幸福、智慧、德性、婚姻、宗教、政治、神话、文学、哲学等的讨论,重新审视我们如今的生活乃至整个现代社会,比较古典哲人与现代哲人的不同观点和追求,进而反思当下愈发积重难返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并真诚而勇敢地向自己的灵魂提问:我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邢旺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17级本科生
1、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所学的专业。
典型的人文学,需要研究者自身的主体性。
2、是什么激起了你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高中我是典型的理科做题家,还是做竞赛的,就是很内卷,把生活压缩到几乎为零,但一直没有放弃读小说的习惯,做实验的时候摸鱼读,晚自习读,临睡也读,不过都没有构成真正的转折点。真正的转折是高中里面的文学创作课,请了中大做文学批评的谢有顺老师做讲座。当时第一次感受到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智识活动的魅力与快感。那以后就先读了几本教材,然后就开始读点哲学,读点批评,又读点所谓的后现代文论,视界开阔许多。最后因为这个,觉悟到文学不仅仅是感性的享乐,也是思辨的契机,对文学的探究(=""文学批评)同时也可以是自我认识的活动。因此文学研究也是可以严肃地加以考量,作为人生的某种志业去进行的。讲的俗一点,就是所谓的人生意义,于此可以得到寄托。因此选文学作为专业,还不太算一时冲动。
3、当前学习生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研究文学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有没有标准的问题。越朝向人文学的这个角度(而不是科学的角度),就越来越少可见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个解决方案是所谓的传统或正典秩序,T.S.艾略特式的那种观点,认为只要我成功在一个传统里面占据一席之地,我和伟大的某某理论家的问题意识是一致的,我是某某主义者,我是xx 专家,我的研究就在这个秩序内部有价值。你会发现这种方案给出的图景就是部落式的世界。不存在普遍性。这个状况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实影响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普遍性的缺位可能直接影响自己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比如说我有一次投稿到《xxx思想评论》,写了一篇关于两个思想家的对比,结果退稿,反馈的意见是“为什么能够对比这两个思想家?这样对比为什么是合理的?”这个反馈让我想了很久。它不是说你对比的不好,不是说你这个研究没有质量,而是提出一个更激进的问题:这个研究是不是根本就不算研究?你怎么证明这个研究符合规范?问题就是,这种对比在相应的小圈子可能已经是不证自明的东西,类似于马克思影响了卢卡奇这样的废话。那之后我就只敢做比较成熟,知名度比较高的话题,类似于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传统的内部断裂的问题。这样确实容易得到承认。问题在于这只是妥协,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老问题。
4、谈谈对所学习专业学科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话,分享一些学习心得给师弟师妹吧。
术不可不慎也。这是《孟子》里面的话,我觉得这对学术也是适用的。文学作为学术,总是一种人文学,不可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的研究主体,完全不被研究对象影响。尤其是研究偏思想性的文论,就必然与之俱化。到最后可能会发现,研究的主题反而决定了研究者的人生轨迹。
5、作为过来人,对将要深造本专业的师弟师妹的建议是什么?
我感觉始终要注重文学作为人文学的向度。比如我在豆瓣上认识的一个在日本读书的网友,去年跟我叫苦,说自己读不下去了,要退学。她不是本科生,是博士。我吓得嘴阔阔,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每天研究八九个小时,除了看文献就是写博论。她研究的是日本某个时代的电影和小说的关系,本来是出于兴趣,但是越研究却越丧失兴趣……她除了相关文献之外,别的书一律不看,整个人越来越紧绷,日本老师又比较严苛,反复质问她研究的意义……最后就真的放弃了。假如真的要走学术道路,这案例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思。例如研究选题的问题,学术生活的平衡问题等等,但我觉得最关键的点还是文学作为人文学的问题。朱熹有一首谈论为学的诗,就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总是纠结在一个具体问题上面“枉费推移力”,而是要注重固本培元,自己这个主体到了相应的水平,就自然而然能够推动许多客体性的“研究对象”。所谓固本培元,就是在基本的见识眼界,理论工具等等上面多下功夫。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可以侃侃而谈,不需要底稿,不看文献,直接出口成章。日本的新学院派也有这个特点。另外就是,假如把每次研究看成对自己这个主体的锻炼,不要过度在意客观性的那个成果的好坏,也是一种好心态。
6、给师弟师妹推荐下自己在专业内最喜欢的书吧。
《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提供了对广东某地二本中文系的白描,读一读有助于自我反省。最直接的应该就是解构了“内卷”思维,发现“还是要考虑历史进程”……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
姓名:范恺笛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专业
年级:2017级本科生
1、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所学的专业。
浩瀚。
2、是什么激起了你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我一直挺喜欢语文和英语的,也特别喜欢文言文和古诗词,当初报文学院,是因为某个历史/文学人物,后来发现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文学,而是文字。
语言学真的太好玩了,就比如以前看抗日剧,觉得日本人说的汉语好笑,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说成那样,后来学日语才知道是很简单的道理:“你的什么的干活?”→“きみ[你]は[助词]なに[什么]を[助词]する[做,我们常说‘干活’](か)”,这完全就是用日语语法来对应汉字嘛,类似的语言接触的例子还有上海的洋泾浜。
还有流传的关于两大男神谈论文字的小故事:王安石认为“波者,水之皮”,苏轼说“那滑就是水之骨呗”。王安石还讨教“鸠何以从九”,苏轼一本正经地解释道:鸤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恰是九个。哈哈哈安石大大是认为“六书遂失指”所以不信形声字吗?
还有好多,比如爱伦·坡《金甲虫》里那段著名的解码,不就是跟语言相关吗?为什么普通话里没有bán jiáng zéng这类读音的字?“风马牛不相及”到底怎样解释?……
关于语言学,有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才疏学浅,只能举几个十分简单的小例子,更多更好玩的还要继续探索发现!可以说语言学一直在给我惊喜吧。
3、当前学习生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我现在大四,修完了课程,就是在忙毕业论文的事情。目前的感觉就是,大学三年的课程实在太浅了,我自认为在课上学的还行,但现在研究啥都要从头学起,看好多相关文献,学习好多理论。说实在的,我们修了各种各样的课程,现在想想本专业的课还真没有上几门,基本每节课的内容都只是引领我们入个门而已,进来之后发现还有好多好多东西要学。这个可以算是当前学习中的困惑吧。
4、谈谈对所学习专业学科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话,分享一些学习心得给师弟师妹吧。
我们本科上的课,总体是关于语言内部的东西,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它很局限(其实不是它局限,是我们局限而已),语言学其实是很广阔的,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关联,就算是语言学内部的一个小小分支,也是博大精深的。我很深的体会就是学习语言学是很需要理性思维的,这也是我爱它的地方哈哈哈。
结合我的经历,给师弟师妹两个小建议。①一定不要限于课程、课本上的内容,要自己找其他书来看,多参加讲座、老师们开设的读书班,拓宽视野,学得更深入一些。我去听讲座,每次都会刷新认知,得到新的启发,尤其是发现自己的水平有多差。看到老师们那么厉害又孜孜不倦,自己也会更有动力。②多学一门语言。光会汉语和英语真的错过好多东西!
5、给师弟师妹推荐下自己在专业内最喜欢的书吧。
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认知语义学)
这本书有两卷,内容很多,贯穿全书的是Tamly的两个语言哲学思想:一是系统交叉模型,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系统,与感知系统、注意系统、运动控制等其他认知系统有相互关联、交叉,作者介绍了语言的五个图式系统。二是语言普遍性假说:不同语言虽然表层表达不同,但深层表征是相同的。
这本书读起来可能有些吃力,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有好多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先过一遍,整体把握一下,第二遍精读的时候一些难点就豁然开朗了。虽然有点难读,但是这本书里有好多有趣的语言现象,许多例子也很好玩,读完真的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