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学季|“佛经为什么那么多”讲座回顾
时间:2022-12-0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11月30日下午4时,80余名师生一同相约云端会议,翻开了启学季第十期场“线上明德讲堂”的篇章。本场讲座由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俊淇老师主讲,他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教授主持,围绕“佛经为什么这么多”的主题,带领大家一起穿越至佛教诞生伊始,揭开佛经书写与流传的神秘面纱。
首先,刘玮老师简单介绍了王老师的本次讲座的选题,并说明了本次线上明德讲堂的举办初衷与重启情况:。书院依托线采用线上上的学习形式,给同学们带来有料又有趣的一系列讲座,一方面希望彰显我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热情,保持我们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希望大家在非常时期通过关注书本与知识,化解内心的焦虑,让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讲座正式开始,王俊淇老师介绍了各大历史悠久的宗教,并以直观的数字对比向大家说明佛经的浩如烟海,基督教《圣经》中文版约93万字,而汉文《大藏经》中狭义的“佛说”经部分就有24册,近3000万字,而此外还有南传佛教、藏传佛经等经文的文献存在,可谓典籍浩瀚。为了简明解答这一问题,王俊淇老师在本次讲座中讲座选取了五个角度进行阐明该问题。
第一,相比其他主要宗教,佛教成立发源较早,当时尚没有无编纂统一圣典的意识。佛教的历史的以佛陀的降魔成道起点,之后经历了一步步的发展。南传佛教认为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而在北传佛教的记载中则要晚约一百年,但这都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没有书写圣典的实践是没有的。佛教诞生当时的在印度的环境下,只存在有本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耆那教,它们均未也没有编纂统一圣典的企图意识,佛教也受此影响。
第二,佛教缺乏统一的教会。印度佛教在整体上呈现高度的“山头主义”,由于戒律的不同,不同派别的僧人甚至可能无法共住交往,这样的局面就会影响了到最后佛经的形成。不同版本的佛经在传播到中国时,也就带有了印度各自派别的色彩。各版本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批评,也以中文的形式被保留下来。这从玄奘翻译的世友《异部宗轮论》中对各派别分裂情况的记载中,可见一斑。例如,在印度,同一部派派别的僧人一般无需收藏学习他派的戒律,而中国作为宗教传播的受方,保留了多样化的戒律文献。汉文大藏经如此的“包容性”使得汉文的《大藏经》广义上的“佛经”成为相当复杂的集合体,体量也急剧膨胀。
第三,佛教典籍收到受到书写载体的限制。前以上两点是从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的角度观照,而从物理载体的角度来看,最严重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印度佛经的书写材质问题。在纸张于最近一个千年普及前,印度地区的主流书写载体主要是棕榈科的宽大树叶以及桦树皮。为了维持材料的强度,一般页面较厚,装订方式是穿孔+穿绳+夹板,这使得导致典籍的规模难以确定。这与《圣经》在欧洲的羊皮纸装订形成鲜明对比。而越是分散而不成套的状态,越带来使得佛教是难以确定不可更改的圣典。
第四,佛教拥有口传传统,早期圣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印度文化对口传传统的重视,时至今日,依然有婆罗门家庭口传《吠陀》,以记忆、背诵的形式学习经典。根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时书写开始被引入,而后口传走向衰落。口传传统带来的的影响,其一是没有两场吟诵会是一模一样的:情节出现的先后可能会变化、有些情节被省略。这样的情况这即便哪怕在书写被引入之后,口传传统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每次吟诵或讲法时,都因考虑出于对故事合理性等的考虑,改动情节。从而来带来了形成了极其纷乱的经典形态。其二是不同的吟诵场合,同义词和引述会有差异。如对佛陀的称呼就有佛、如来、阿罗汉、善逝、正等觉。不同版本的佛经在堆叠词汇时有明显的选择倾向。这些都对佛经成书产生了影响。这些造成了佛经长度上的增加、版本上的增多。
第五,佛教三藏的封闭性以“方广”等名义为大乘佛教运动解除。三藏具有封闭性,例如《弥兰陀王问经》等来自北印度的经典没有被收录在巴利三藏之中,而是以藏外文献的身份存在。根据学者理论,首先在口传阶段,由于人类记忆的有限性,佛陀的言教需要许多人分别持诵某部分,因此佛陀言教的传承需要以僧团的组织、培训和维护。此外然后僧团举行的结集会议来保证某一言教的权威性。“四大广说”或“四大教法”要求必须依照与法和律的符合才判断是否是佛所说,其判断的主体是僧团。因此,对于经典的判断,更加保守。最终然而,随着书写技术的引入,了新出的大乘经典以“方广”的名义突破了已有的三藏的封闭性,造成了佛经总量上的再一次增加。很多大乘经典都极力强调书写的功德,这样的说法暗示了该经典的书写文本身份。
讲座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本期讲座顺利结束,纵览全程,王俊淇老师在的九十分钟内,引领听众回到古代印度佛教的诞生之初,从物质载体、传播手段、教派纷争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答了“佛经为什么这么多”这个的问题。从千年前的拈花一笑,到千年后的青灯黄,线上的参会者在获得新知的智慧之旅中如醍醐灌顶。期待下一次我们再次相约明德讲堂,共赏漫天花雨。
文案丨盛谨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