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书院与数字时代人文新景象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 回顾

时间:2024-12-1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12月4日下午,明德书院“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专题讲座在立德楼512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显斌主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梁继红主持。

梁继红老师

讲座伊始,梁继红老师对孙显斌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表示,孙显斌老师深耕中国古典文献和数字人文领域,对古籍数字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够从孙显斌老师的分享中了解到古籍数字化的前沿进展。

孙显斌老师

孙显斌老师从数字人文目前的发展概况引入,围绕数字具体研究领域、工具与方法等展开详细阐述,指出数字人文人文致力于将数字技术融合进人文研究,例如文本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和多媒体展示(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人文学科的应用。

孙显斌老师对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从1984年彭昆仑尝试用计算机分析《红楼梦》时间进程和人物年龄问题,到北京大李铎团队搭建全唐诗、全宋诗分析系统,历代典籍总目分析系统、资治通鉴分析平台,人们对古籍数字化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和完善。孙显斌老师还指出,目前古籍数字化面临着检索、统计和知识化的挑战,例如文本质量问题、语义指向问题、语义切分问题和字的异体与新旧字形等等,需要我们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

孙显斌老师还围绕北京大学数据分析中心团队与中华书局合作开发设计的“资治通鉴分析平台”深入探讨了目前古籍数字化的工程实例。在系统的功能方面,孙显斌老师指出,平台提供全文浏览阅读功能,为每个知识元也就是本体做了知识词典,这样阅读文本中的本体标记,同时展示这个本体的知识词典,可以帮助理解文本,还可以在全文本中纵向阅读所有这一本体标记的相关上下文。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孙显斌老师提出了对古籍数字化未来发展的展望。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将为古籍数字化注入新动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探索与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推进理论化、工程化,建设基础设施”,例如:知识库建设,文本语义分析等。而关于“人文研究是否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个问题,孙显斌老师认为人脑仍是研究的主导,主要承担着理论和算法的创新以及具体问题的考证和分析,通俗说就是“脑力活”;而电脑的长处在于检索、计算和排列等工作,通俗说就是“体力活”,但这种“体力活”不可小觑,它可以大大缩短研究时间,节省研究者的精力,使一些费时费力的研究项目变得可行。随着计算语言学理论与机器智能的发展,电脑参与学术研究的程度必将越来越深。

华建光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感谢孙显斌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古籍数字化的前沿知识,并结合现有案例对古籍数字化目前的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阐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上一篇:8新型书院与数字时代人文新景象 “数字人文与《红楼梦》文本探勘”讲座 回顾
下一篇:“秋风有信,纸短情长”校际明信片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