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志学季|走进文学院活动回顾
时间:2023-04-1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为加深同学们对各个学院及专业的了解,给专业选择提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联合八个相关学院,推出“走进学院”系列活动。
4月12日下午,“走进学院”系列活动第五期“走进文学院”顺利举办。文学院副院长陈涛老师、蔡丹君老师、江棘副老师、曹亚北老师、党团学办公室主任罗观老师参加活动。本次活动由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主持。
陈涛老师以“人大文学院:修辞明道,树德建言”为题为大家介绍了文学院的概况、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已发展成为学科体系完备、专业实力雄厚的语言文学研究和一流人才培养重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七个二级学科和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以及古典学和创造性写作两个自设二级学科。文学院先后被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文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孙郁教授率领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集体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文学院探索厚重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学、知、行”合一的培养体系,“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学生骨干培训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实现体系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
蔡丹君老师以“中国古代文学:如何靠一门课程,拥有多种快乐?”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中国古代文学这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尤其有益,当我们用某种可以评定的东西去计量自己时,古人却教导我们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历程,感受宇宙之美、人生之美,当我们遍寻学习的意义而不得时,中国古代文学却能让我们超脱虚无感,中国古代文学还塑造了强烈的土地感,承担起传承文明的使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的是文学经典,让我们不断切换方向去阅读,寻找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她以“说不尽”的《红楼梦》为例,认为它仍然能够回应当下我们面临的困境。“恐婚”、“女性教育“等话题在其中多有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呼应现实。
曹亚北老师以“语言学的宇宙: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为题给同学们介绍了语言学的魅力。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曹老师引用朱德熙先生的话“学了语言学,你们就能知道孔夫子是怎样讲话的”,以《关雎》为例向我们展示了还原古代汉语面貌和发音的可能性。曹老师探讨了热点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究竟是“是”还是“斯”,并以历代版本和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为证据确认为“是”字。曹老师还举出人大校徽中甲骨文“人”的例子,认为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从”字旁边也想刻“从”这个字,但是他只刻了一半……最后曹老师欢迎同学们来语言学的宏大宇宙中探索一番。
江棘老师以“戏影时空与‘人生实验室’”为题,介绍了戏剧影视学科的专业概况、学科历史、学科前景,以及文学院相关学科的设置和特色。戏剧影视学以自古有之的戏剧戏曲和近代新兴的电影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关理论和历史文化艺术现象。戏剧影视学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是艺术学大类中的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研究内容多样,既有戏剧史论研究、戏剧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又有编剧理论与实践、戏剧教育、电影创作与批评等。人民大学的戏剧影视学是以学术为定位,学科前景广阔。江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戏剧影视学这个“实验室”中操演人生的诸多可能性,在日益原子化的今天,更好地见世界、见众生,从而也真正地见到自己。
罗观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文学院“学知行合一”的精彩第二课堂。她介绍了学院每年举办的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文学节”系列活动与“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展示了文学院同学们丰富精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最后,陈涛老师、刘玮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邀请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日后进入文学院学习。
文案|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郭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