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对谈丨“聊赠一枝春”对谈回顾

时间:2023-04-2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由明德书院主办的明德讲堂·跨学科会谈“聊赠一枝春”于3月22日在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在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教授的主持下,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副教授、艺术学院绘画系的王水清副教授与文学院蔡丹君副教授“聊”赠一枝春,畅谈音乐、绘画、诗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描绘。

01

春之山水

首先,齐悦老师提到了音乐艺术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的春之诗,让大家体会到了维瓦尔第心中“春临大地,众鸟欢唱,和风吹拂”的春。

王水清老师以北宋郭熙《早春图》为例,讲述了山中冰雪消融时的含蓄早春;随后细致讲述了明代仇英的《春山晴霭卷》与仇英个人的艺术造诣与人生经历。在画的世界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不同画家对春的理解与表达。

(仇英:《春山晴霭卷》)

蔡丹君老师沿着音乐与绘画进入文学与诗歌,为同学们讲述了《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充满希望的春,《落日忆山中》李白笔下有关生命萌动的春,《鸟鸣涧》中为王维带来慰藉的“春山”与《春江花月夜》人们在“春夜”的思考与追问。沿着蔡老师的古典诗词意境,齐悦老师补充了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02

春之物候

说完民族管弦乐,齐悦老师介绍了贝多芬的《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春天奏鸣曲”。在艺术学院两位同学的合奏之下,同学们也体验到了这种明亮、积极,犹如春风拂面的感觉。齐悦老师由此谈到了音乐在时间维度上的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音乐的时间依然不变。

由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王水清老师联想到了中国传统古琴对春天的表现,与西方不同,古琴是反表演形式的,是私人的欣赏。齐悦老师补充到最早的西方音乐,也是个人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开始在公共场合表演。

为了进一步观察春天里的物候,王水清老师带领同学们仔细观察了画中的物象。通过李嵩《花篮图》中的海棠、碧桃、连翘,畅想南宋人的春天,通过马鳞《桃花图》,从细小之处窥探整个春天。王水清老师也提到了绘画长卷里的时间,古人观看画作,用右手收起,用左手打开,右手是过去,左手是未来,这也是一种时间的推移。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还会在画中设置悬念,强调一种整体画作的想象。

关于物候,蔡丹君老师从一首《桃夭》开始,“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预示这个出嫁的女子以后每一个春天都会是美好的,我们祖先对春天的歌唱,赋予了对人本身的关怀。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以自然为最高,“因物思感”,将情感和自然联系起来,他们关注春花、秋鸟、冬雪。许多诗歌都有所体现,诗经《七月》强调季节轮回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白居易的《春风》关注小花,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平等心;孟浩然的《春晓》暗含着对生命的追问,对时间流逝、季节推移带来的变化,对此消彼长的生命规律的关注,这是关于春天的哲学意境。

03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之前三位老师谈论的基本上都是大家熟悉的春天,安宁、安慰、充满希望,但是对春天的意象并不止是我们熟悉的一面,还会有一些反转和惊喜。

由《春夜宴桃李园图》,蔡丹君讲到了李白笔下的春天,“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在这里,他写下了长安春天表面繁荣下充满无限隐忧的一面。从繁华与热闹中褪去的李白,感受到了无限的孤寂,对他而言,春天是从繁华走向孤寂,他看清了时代,也看清了自己,“春天”是他人生的转折。

同是唐代,同是对杨氏一族兴衰的描写,王水清老师提到了《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画没有春天的树、山,却又有浓厚的春意。画面多留白,服装有“桃红柳绿”之色,暗示着“春天”。王水清老师对虢国夫人是谁进行了推测,由此讲到了“三白法”画法,纱帽中的美人尖等。与一般绘画中的行进相反,画中人从左往右走,似是在追忆历史过去。

对于春天,音乐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变奏的、反转的。齐悦老师提到了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带有探戈的节奏感,体现了拉美的热情,同时又有一种略带忧伤,略带眼泪的感觉。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节奏则是怪诞的、原始的,体现了春天的力量与死亡的昭示,传达了人类与地球的人的生命与地球联系的感情。

活动最后,对于春天这个新的开始,刘玮老师说到“大家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春天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不管怎样,都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时节迎接生命的开始。”就像阿伦特说的,“任何一次真的新的开端,都像是一次奇迹。”本次对谈也是春天所带来的一场充满变奏的奇迹。

满怀对下一次“奇迹”的期待,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跨学科对谈落下了帷幕。



文案 | 学术实践中心 梁恒子

编辑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刁天祎


上一篇:明德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专题学习
下一篇:明德名师讲堂(三)丨制度史与历史学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