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志学季|走进历史学院活动回顾
时间:2023-05-0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为加深同学们对各个学院及专业的了解,给专业选择提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联合八个相关学院,推出“走进学院”系列活动。
4月19日下午,明德书院主办的“走进学院”系列活动第六场“走进历史学院”顺利举办。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林虎副教授、中国史学科曹新宇教授、邱靖嘉副教授、考古文博学科李梅田教授、世界史学科宁雅老师、团委常委副书记刘洪昌老师参与活动,本次活动由明德书院副院长刘玮主持。
首先张林虎老师对历史学院进行总体介绍。历史学院拥有历史学、考古学、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院近几年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通专结合”为指导重构了课堂教学体系,以“走进历史现场”为导向建设了五个层次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以“读写结合”为目标构建了四个阶段的课外指导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写作素养、田野实训四大学习板块,同学们在历史学院会得到诚心实意的培养。
曹新宇老师以民间文献中的“大历史”为主题进行了分享。老师通过民间文献图片的展示,从细节之处见历史现实——中华民国时期和光绪时期的官契、地契对比,具体反映了当时财产方面的相关法律条例,表明民国时期产权法令相当一部分直接继承清朝旧令的现象;康熙朝的草率官契反映出官民之间彼此在税收流程上的妥协。
邱靖嘉老师以“侦探推理与历史研究”为题讲述通过史料证据重构过去的“现场”。邱老师指出,“治史如断狱”,历史学研究考证重构与侦探推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梁启超所说清儒治学具有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推论六步骤;李开元著书《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采用侦探推理形式探讨历史疑案,以考古遗址遗物以及文献典籍记录作为线索,加上合理逻辑推理作出假设结果;胡适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思想。中国史研究要求同学们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文本解读能力和缜密逻辑思维的同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不可或缺。
李梅田老师通过古代遗迹遗物的遗产价值讲述考古学与文化遗产间的联系。考古学是链接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对文化遗产挖掘与阐释来重构人类历史,了解人类与民族的文化源流。考古学具有人文本质性,虽然考古学的手段是自然科学,但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当今考古学正在经历转型阶段,文化遗产成为被关注的重要内容,对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保护、共享、传承是考古学的新使命,考古学致力将遗产中的核心人文价值与公众共享。以古知今是考古的目的,对古代人文成就的探索是考古学学科的价值所在。
宁雅老师以“世界历史的经纬与致用”讲述世界历史研究特性以及意义价值。世界历史教会同学们从地区、国别到全球以整体连贯的视角审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最早的世界体系建立等问题;世界历史学科有其致用之道,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助力全球治理;也是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基础。
最后,刘洪昌老师鼓励同学们“在历史发现更好的自己”,对历史学院第二课堂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介绍。学院知行合一共担当,营造和谐温暖大家庭;学生会与研究生会每学期团建活动丰富,给予同学广大的展示自己、结实好友的平台。学院茶话会搜集学生诉求并落实解决,往届师兄师姐频繁互动。学院强调多元人才培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推出丰富的田野实践活动。老师欢迎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日后进入历史学院深度学习。
文案|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杜佳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