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 | 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主讲“中国尚‘通’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12-2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为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创新,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和书院党委联合举办“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书院院长专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教学和学科特色更好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学科视角切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与鲜明特色,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12月13日下午,明德书院院长、历史学院教授黄兴涛带来题为“中国尚‘通’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的讲座。讲座由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副主任、明德书院副院长华建光主持。来自各书院的师生参加。
黄兴涛教授首先通过简要回顾中西方现代化实践、理论产生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尚“通”文化传统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他指出,西方“现代化”是西方基于自身传统,与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交流互通的历史产物;近代以来的中国,也是基于自身传统和外来思想资源,在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反思和力图超越中,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早期实践和自觉的理论探索。
他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辩证而复杂,作为优良传统的尚“通”精神,不仅为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和发展自身独特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近代迎接多重挑战、实现艰难变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过不容忽视的正向作用。在今后自觉实现“两种结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尚“通”精神仍将是需要自觉秉持的文化动力和继承发扬的文明财富。
接下来,黄兴涛院长主要阐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尚“通”精神的多维表现及其文明成果。他认为“通”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古老概念,为《易经》的核心范畴,在传统自然观念与人文思想中均有丰富体现。他集中从尚“通”精神这一角度,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形成和发展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黄兴涛院长讨论了尚“通”精神在晚清民国时期得到延续和新发展的思想史。他指出近代尚“通”思潮在中外交通和民族危机的刺激下逐渐兴起、并在戊戌维新时期一度达到高潮。该思潮主张“中外通”“上下通”“人我通”等,主张消除各种隔绝机制,内涵相当丰富。特别是谭嗣同把人作为核心的“仁—通”学说,值得格外关注。这一思潮的实质是追求科学民主、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了激发中国现代化改革整体启动的一大转折。
针对如何理解尚“通”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黄兴涛院长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以近代中国交通现代化的认知与实践为例,回顾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和挫折,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努力和最终取得的成就,并从“交通”发达的文明意义上,围绕人口众多的挑战,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共同富裕的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并进的基建使命,以及生态文明和国际联通的交通保障体系等多重维度,立体透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成功特点和继续努力的方向所在。
他强调,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善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十分重要,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应自觉秉持一种“开通”心态,永久地保持与外部世界相通的开放状态,对内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更加团结统一的“通和”局面,对外有利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黄兴涛院长以梁漱溟先生在《人心与人生》中的“生命之本性则趋向乎通,关键在于懈不懈,岂不明白乎”作为结语,强调指出,在探索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永不懈怠的精神具有极端重要性。《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寻求的乃是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本质上也体现了一种尚“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通过系列讲座,各书院院长结合专业特色、突出学术特点,分专题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鲜明特色,努力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中国奇迹、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讲得更深更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源 |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明德书院
文字| 陈婧怡
摄影 | 钟蕾
设计 | 孟凡博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