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德行思·中希文明互鉴研学报告(七) | 人与神,生与死:超越时代和民族的共同问题
时间:2023-08-2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郭可心
明德书院2021级
哲学院本科生
2023年7月4日-14日,明德书院联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举办的“明德行思·中希文明互鉴”海外研学项目在希腊开展了为期十一天的海外研学与学术交流。十一天的行程中经过的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个转角都有不同的惊喜,让这次研学之旅在原有的规划之上增添了意外的收获。以我原有的选题构思为线索,我将在研学报告中根据参观过的博物馆、神庙顺序写一些我的收获和体悟。
一、人与神
本次研学活动中,研学团参观的地点涵盖了大多数重要的神庙,包括卫城遗址现存的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女神庙、海神波塞冬神庙、火神赫淮斯托斯神庙、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等。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
(帕特农神庙)
站在久负盛名的帕特农神庙面前,放眼望去没有其他的参照物,即使是断壁残垣也让人觉得高大伟岸。这种特殊的设计方式以及建筑所需要的大量材料,都可以表明当时雅典人对雅典娜以及对奥林波斯众神的崇拜。这种崇拜背后隐含的即是人与神的截然区别。我疑惑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用被称为“男人柱”的多利克式石柱建造雅典娜的神庙,而用被称为“女人柱”的艾奥尼亚式石柱建造波塞冬的神庙,也许是因为雅典娜作为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的女神是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象征之一,也许是因为雅典娜作为雅典的守护神,理应拥有更辉煌的神殿。原因已经不得而知。
(三种主要柱式)
海神波塞冬神庙坐落在苏尼翁海角,与帕特农神庙属于同时代。海神庙立于悬崖之尖,象征海神的庇佑,给远航的水手灯塔般的指引。荷马史诗中第一次提到了此地,证明了该地区的神圣性。海角上的神庙饱受海风侵蚀,残缺程度甚至更胜帕特农神庙一筹。在其他方面,波塞冬神庙与帕特农神庙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例如同样位于本区域的最高处,(至少在当时建造的年代)可以俯瞰整片区域,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使用材料、内部构造上也很相似,透过波塞冬神庙仅存的柱子看向蔚蓝的天空,同样可以感受到如帕特农神庙一样的雄伟壮观。尽管波塞冬在与雅典娜的竞争中落败,但是在当时的希腊人以及其他热爱希腊文明的人们(比如英国诗人拜伦)心中,依然具有崇高的地位。
(海神波塞冬神庙)
国家考古博物馆中有很多精美的雕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的雕像。荷马史诗中就有提到以医术闻名的凡人医师埃斯科拉庇俄斯及其两子。他们在后世逐渐被神化,演变成古希腊人崇拜的医神。根据神话记载,埃斯科拉庇俄斯是阿波罗神与凡人公主所生之子,人世间的一位神医。他的医术高超到可以超越生死,这种能力引发了宙斯的愤怒。埃斯科拉庇俄斯的起死回生之术扰乱了神定的秩序,威胁了只有神才可以拥有的不朽,挑战了奥林波斯的神权。埃斯科拉庇俄斯不顾宙斯一次次的严厉警告,继续行使自己作为一个医者的责任。宙斯见埃斯科拉庇俄斯不肯回头,便狠心地用雷电将他击死。尽管故事的最后,埃斯科拉庇俄斯真正成为了医神,但起死回生之术却被消灭了。埃斯科拉庇俄斯从一个出色的医生被神化成为阿波罗之子的传说,和中国传统中对圣贤的神化有相似之处,但埃斯科拉庇俄斯被宙斯杀死的结局,却更强有力地表现了古希腊传统中对人之有朽和神之不朽的区分和敬畏。
(埃斯科拉庇俄斯雕塑)
德尔菲的博物馆和遗址比我想象的更丰富、更雄伟。在德尔菲发生过无数流传千古的神谕:希波战争的预示、要求俄瑞斯特斯杀死母亲为父报仇、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这些“含混不清”的神谕以及其后来的应验都展现出了神灵和命运恐怖的力量。无论人是否能理解神谕、是否愿意接受神谕,一切都会按照神谕发生。尽管和其他神庙一样,如今的德尔菲留存的东西相当有限,但根据复原图和博物馆中的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看到的是远比今天的景色震撼的神庙和无数的财宝,心中怀揣着的是无与伦比的虔诚。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刻着的箴言之一“认识你自己”,与之相关的“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的神谕都是在告诫人们,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与神明的不朽和永远幸福不同,人不可能跨过死亡的边界,也不可能达到至福。
(德尔菲阿波罗神庙遗址)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中呈现出对待神明的态度明显受到埃及文明的影响,相对而言不那么强调人与神的区分。博物馆中有非常多生活用品的遗存,可以看出很多生活中的器械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结合到了一起。例如形似秋千的器具(以及柱子上的两只鸟)原先代表对女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小孩子的玩具;住宅中出土提供给蛇的巢穴,表现出与蛇有关的自然崇拜,也与“持蛇女神”等形象的形成有关。自然崇拜的兴盛和人格神的“缺席”也体现在对生死观念的差异上,我将在本篇报告的第二部分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
现代希腊已经是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但在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最高处还是属于奥林波斯神。早期希腊的祭祀展示了人和神截然二分的特征,在早期希腊作品中,人神界限的严格维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阿波罗就警告狄奥墨得斯:作为提丢斯的儿子,你需要认真考虑,不要希望自己像天神一样,因为永恒的天神与匍匐行走的人类完全不同。
二、生与死
我们参观的各种博物馆中馆藏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家考古博物馆、卫城博物馆和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中关于墓葬的内容。
古希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如果不给死人举行葬礼,死者的亡灵就不能进入冥府。认真地处置尸体,是完成神祗赋予他们的义务,同时能给活人带来福祉。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不能省却隆重的葬礼,但死于自杀或通奸罪者例外,其尸体在夜里被人草草运出弃之荒野,任其腐烂。
古希腊民间墓葬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壁龛墓葬和石室墓葬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同时它们也具有独特的建筑特征和文化意义。其中壁龛墓葬的形式与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关联更紧密。古希腊人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现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他们将墓葬视为逝者与神灵世界的接触点。壁龛墓葬中的墓穴壁龛可能被视为逝者与神灵之间的交流通道。而石室墓葬的墓穴规模较大,通常包含一个主墓室和附属墓室,用于容纳多个逝者或葬具。它们的墓室装饰更加丰富,以展示古希腊的艺术和文化。在国家考古博物馆中可以见到很多墓葬装饰相关的展品,体现了墓葬的艺术价值和美感以及背后彰显的生死观念。这些装饰包括壁画、浮雕、绘画或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故事、神祇形象、花卉纹饰等文化元素,用来展示逝者的身份、地位或宗教信仰。希腊传统装饰中常把死者描绘成坐姿,往往是坐在椅子上与亲人朋友告别,动作简单大方,雕塑风格也端庄凝重,给我的感觉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念(比如事死如事生、哀伤但有节制等观念,丧葬过程中遵循一些特定的仪式)有些相似之处。尽管流露出“哀而不伤”的庄重氛围,但其中的哀伤也不可忽略。
(表现与死者告别场景的复刻)
而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中丰富的墓葬相关用品呈现出的生死观念与希腊凝重、哀而不伤的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传统观念中都会将死者以婴儿蜷缩的样子下葬,但墓葬已表现出明显的贫富分化趋势。相对富有的人家使用的墓葬工具会和死者生前的职业、喜好有关,而不富有的人使用罐子来埋葬。无论人们生前经历过什么,都是生如何来,死如何去。在某些棺椁的浮雕装饰上,死者被描绘成往地下世界走去的形象,为死者献祭的人们则表现出轻快自然的态度,浮雕刻出柱子上的鸟代表神欢迎灵魂前往。这种“快乐”也许是出于对死后世界的确信,也许是出于灵魂复生的可能的希望。米诺斯文明整体与雅典的文物风格有显著差异,明显受到了埃及文明的影响,这不止在墓葬文化中有所体现,在其他壁画中也可窥见一斑。从埃及神话中冥王奥西里斯(Osiris)复活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埃及人认为,死亡是真正生命的开始。生命离开人世后,亡灵将在陵墓中沉睡,未来他的神会来到人世将他们在沉睡中唤醒,一同回归他们永恒的国度。我虽然对埃及神话的了解不多,但很喜欢那种既不与自然争胜,又彰显出人力作用的感觉。在这个博物馆中感受到了和希腊大相径庭但又同样魅力十足的文化气息。
(棺材上的装饰)
(存放尸骨的瓦罐)
(各种形态的棺材)
三、总结
本次研学之旅让我亲身体验了原本只能通过文字的媒介感受的异国文明,收获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如果没有雅典承载的丰富深沉的文化,这些或宏伟或精美的建筑也都只是石头而已。几千年来这些石头沉默在时光的长河中,就像古代哲学家的问题一直反复出现在人们心中,等待不同人的回答。
(“平平无奇”的石头们)
无论立足世界的哪一片土地,身处历史的哪一段洪流,人类总是要面对相似的问题:关于自身、关于生与死。对于相似的问题,不同的文明会给出不同的回答。在不同的回答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逻辑,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思考。这些问题也是每个人作为理性的主体可以思考的问题。对比这些不同的回答,汲取其中的智慧,对于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而在民族的视角上,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能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编辑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张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