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视界 | “走进古联,联动古籍”实践回顾
时间:2023-12-1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月2日,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副主任、明德书院副院长华建光、书院党团学老师许艳艳、施小斌、居熠平等人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古联公司,探索如何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上午,师生参加了“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发布会。据介绍,“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以古籍智能化研究为目的,为古籍智能处理而设计,在推动我国古籍研究与保护工作创新发展、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大语言模型与古籍处理的深度融合上提供重要支撑。来自出版业界、计算机专业、数字人文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们针对这一大语言模型展开讨论,一致认为该模型展现了大数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转化普及方面所迸发出的无限可能。
下午,编辑部主任李剑楠带领师生们共同观看中华书局110周年纪录片。从2012年提出“百年再出发”到2022年宣布“创新向未来”,中华书局和古联公司在古籍数字化领域不断探索、成长和发展。
编辑蒋慧茹从讲解汉字的各种类型入手,带同学们了解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和解决办法,展示了古联公司在文字整理方面的工具和平台建设情况。李剑楠以《中华大藏经·续编》为例,详细展示介绍了古联古籍整理的线上编纂模式与智能整理的应用。
古籍不仅需要整理保存,更需要应用传播,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苏东坡数字人项目组成员付嘉敏以“东坡文化元宇宙——苏东坡数字人开发制作过程简介”为题,和同学们分享了苏东坡小传提炼、外貌与神韵塑造、古籍活化等方面的内容。古联公司将“苏东坡”打造为IP,其外貌形象既来源于古籍史实,又顺应了当下的审美潮流,体现了古籍内容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传播。
交流总结阶段,同学们针对“苏东坡数字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就内容研发和运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华建光做最后总结,他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文学科专业人才和理工学科科技人才的联手,而高校正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产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将极大促进中国古代典籍数字化及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案 | 齐苏亮 王哲 杨长昆
摄影 |朱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