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明互鉴(四)法律:比较视野下的中西诉讼文化
时间:2025-03-1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当中国古代的诉鼓在县衙前敲响时,罗马法庭的法槌声在广场上回荡。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无讼”为理想,注重调解与伦理秩序,从汉简《二年律令》到明清基层的“申明亭”,乡约民规与成文律法相互补充,形成礼法合治的治理模式;而古罗马则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石,通过成文法典与公民辩论构建起强调程序正义、维护个人权利的法律体系。
东方追求“息讼止争”,通过宗族调解与道德教化化解矛盾;西方主张“法权明晰”,依靠法庭辩论与条文裁决界定是非。前者在差序格局中融汇人情与法理,后者在公共空间中锤炼逻辑与契约。规则的冷光与情理的暖流,社会关系的修复与权利界限的划分,不同的路径却共同折射出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寻。
在本课程的第四讲中,我们将与尤陈俊老师一起探究多元法治文明的智慧根系,在法律文化的长河中照见文明演进的多维镜像。
教师简介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社会学、法律史、比较法。出版专著《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等编著,以及《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等译著。
内容简介
比较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当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其不仅构成了作为法学子学科之一的“比较法学”的方法论基石,而且还催生出诸如“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之类的具体学术议题。就后者而言,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中西法律文化的具体异同展开比较研究。本次课程将选择以诉讼文化为切入点,来对中西法律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来说,首先将介绍法学界在中西诉讼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一些代表性看法,然后结合主讲人自己多年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思维框架、概念使用等方面展开反思性讨论,引导来自不同专门的同学们对此法学议题形成尽可能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信息
时间:3月14日(周五)16:00-17:30
地点:立德楼603
预习文献
1.[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
2. 尤陈俊:《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现代法学》2019年第1期。
文案 | 金一舟
海报 |媒体与信息中心 罗文俊
排版| 媒体与信息中心 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