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互鉴(五)翻译:一篇中国故事有多少种翻译的可能?
时间:2024-03-19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从中国的经典元杂剧《赵氏孤儿》,到风靡欧洲的《中国孤儿》《埃尔泊若》多个改编剧,离不开伏尔泰、歌德等多位大师相继编译。即便是同一则故事,在不同文明的不同语言、同一语言的不同读者之处,亦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文本经由翻译,越界游于异域,不单单是机械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更融入了当地文明的特色与译者本身的理解。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跟随吕如羽老师一探翻译过程中文本的流转与文明的交融。
教师简介
吕如羽,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法国汉学、翻译理论、法国文学批评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话本小说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发表该领域论文数篇。另有多部译著出版,凭借《退稿图书馆》获得第十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
课程信息
时间:3月22日(周五)16:00-17:30
地点:教一1102
课程简介
当一则中国故事流传到西方,在不同的译者处,能有多少种翻译的可能?在不同的读者处,又能有多少种解读故事的方式?自18世纪初传入法国以来,中国古代话本《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在近三百年来屡受法国学界关注,至今有多种译本和改写版本问世。有趣的是,此篇话本与古罗马故事“以弗所妇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此种联系也伴随话本的译介被多位学者所指出和讨论。来自古代中国的文本以独特方式联结东西方世界、跨越不同时代,在流转之中生成了值得探讨的多维内涵。本节课程通过具体个案分析,展现文本的内在空间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从一到多”,在语言、文学和文明的互动之中延展意义。
预习文献
话本《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伏尔泰《查第格》第二章《鼻子》
Satyricon节选
TheMatronofEphesus
文案 | 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马琛沣
海报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金笑寒
设计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 张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