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塘”杯系列讲座 迥异的“茶”文化意象:如何解读《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回顾
时间:2025-04-1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4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方塘”杯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场报告在立德楼二层明德空间开讲。哲学院李萍教授以《迥异的“茶”文化意象:如何解读〈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讲座。
著名的荷兰语言学家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考证,立足于比较文化的视野,在其新作《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之中,为我们全景式地再现了茶叶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作为《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译者,李萍老师从介绍《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翻译历程引入,向我们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观点和学术影响,并从学科研究方法和茶文化国际研究的角度对该书做出评价。
李萍老师从《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翻译轶事开始说起,介绍了在翻译该书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和核准校对流程。在翻译过程中,她得出了三点感触:首先,中国研究者对于西方茶文化的了解限于一时一地或一些特定文本。其次,中国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茶文化与西方特定文化背景已经深刻结合形成了自身独特价值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研究路径。另外,“茶”已经进入到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生产出了大量跨学科的当代成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认识这些重要文献,对外国茶文献持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
李萍老师接着概述了该书的重要观点。首先,从研究的落脚点来看,德瑞姆更注重茶作为饮品的竞争力和茶的生产贸易史上,而没有像中国传统一样着重讨论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精神活动的发展。其次,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德瑞姆通过自己的多年考证和调研走访,考证了茶的最初起源和发展历史,向读者展现了原始茶的故乡和茶的的最初利用方式,并且研究了在国际化、全球化过程中茶叶发生的变化,从茶的角度描述了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后,在研究所使用的概念范畴来看,西方对茶文化诸多核心概念的理解与中国的不同,反而受到日本茶道的影响,并且这种东亚的茶文化并没有为西方国家很好地接受,而是发展出了以茶的食用品味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讲述这些书中观点时,李萍老师同时穿插了大量茶产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知识,以结合了东亚茶文化发展历程的方式更丰富地呈现该书的观点。
李萍老师随后简要地评价了该书存在的缺陷,并给予该书综合评价。她认为,这本书缺少了对中国茶产业和文化的翔实研究,对全球茶文化中具有极大分量的中国茶文化重视不足。但是该书以德瑞姆专长的茶的语言学起源为切入点,最后形成了一部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茶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茶”学作品,在切入点和研究方法上是具有新颖之处的。
在讲座的最后,李萍老师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科视角和全球化叙事来重新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产业。事实上,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不断重新定位和重新建构叙事的过程。例如,在唐代《茶经》成书之前,茶主要被当作一种药草来使用;或者在元代,茶文化在中国进入了衰退时期。另外,在古代,“中国茶”在各地的历史演变并不同步。这些历史经验都有助于我们包容和理解全球各地的本地茶文化传统,并进入到新的茶文化的全球研究视野当中。
文案 | 张哲恺
摄影 | 甄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