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塘”杯系列讲座 从讲义到著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接受位移 讲座回顾
时间:2025-04-06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方塘”杯系列学术讲座首场报告在立德楼二层明德空间开讲。文学院宋声泉副教授以《从讲义到著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接受位移》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宋声泉老师梳理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部经典著作的成书历程与学术价值,特别是该著作从课堂讲义到学术经典的演变情况,并评述了其在小说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展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巨匠之外的学者身份。
讲座伊始,宋声泉老师特别向在场师生重点推荐了鲍国华教授的两部力作:《文学史家鲁迅:史料与阐释》与《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以鲁迅、胡适为中心》,又介绍了由陈平原、鲍国华编注的、有标杆价值的文献整理的成果《〈中国小说史略〉校注》。《〈中国小说史略〉校注》不仅汇集了现存各重要版本的异文,更通过精细的校勘和详实的注释,为研究者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文本参照体系。
接着,宋声泉老师将《中国小说史略》置于“学者鲁迅”的大视野中。他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受到重视,除了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作者鲁迅在20世纪的特殊地位之外,还要考虑“小说”这一文体地位的古今之变。然而,作为学术经典的《中国小说史略》,并不能充分代表学者鲁迅的成就。鲁迅在辑校古籍、金石学方面的成绩更应该被重视,可惜的是,限于种种现实,他没有撰写成专著。
宋声泉老师沿着鲁迅前期生平履历,梳理他与“小说”的因缘,还介绍了孙郁教授《鲁迅与国学》的重要观点。鲁迅对于传统的判断,和儒生不同的地方就是,撇开正史的思路,从士大夫遗忘的乡邦文献里找资料。鲁迅的野史与笔记小说的阅读,对《中国小说史略》的撰写很有帮助。
宋声泉老师还从三个方面讲解了《中国小说史略》的价值与特色:在考据层面,该书展现出极为扎实的文献功底,在缺乏现代数据库技术的时代,其材料搜罗之广博、引证之精审,体现了严谨学风,并提示后世治学当有独立的资料准备;就义理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彰显出鲁迅独特的批评眼光与理论洞见,作为深谙创作三昧的小说家,鲁迅对历代小说作品的技法与美学的评论鞭辟入里,能以创作主体视角体察文心;从辞章角度观之,全书以文言结撰,既保持传统学术语言的简奥精微,又融入现代思维的逻辑严密性,其章节安排之妥帖、概念提炼之精准、文字表达之凝练,使学术著作同时具备文学性价值,达到了“义理明而辞章工”的境界。
讲座最后,宋声泉老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就多个学术问题展开了对话。宋声泉老师对“游戏之作”和“素心人的治学心态”做了区分,谈及了《中国小说史略》对20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影响,并对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反思这部经典著作提出了建议,先要有同情之理解,不能片面地苛求。
文案|周睿
摄影 |林仪
审定|宋声泉
排版|孟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