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强国 | 明德书院“求是学术”评审会侧记
时间:2024-04-2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浏览量:
4月14日,明德书院在立德楼书院第六空间举行了2024年本科“求是学术-强国”评选答辩会暨“首善”“青苗”项目评审会。来自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国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统计学院的9名教师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学院推荐的项目进行差额评审。其中,“求是学术-强国”采取公开答辩的评审方式,其他项目以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
此次共有15个项目团队参与了“求是学术-强国”项目的现场答辩。各项目团队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法、项目特色等角度进行了陈述展示。在汇报之后,评审专家还针对学生的陈述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建议,以期有效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经评审,共有11个研究项目入选明德书院“求是学术-强国”推荐项目。后续,书院将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求是学术”品牌研究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建立本研一体贯通的学生学术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全过程研究训练,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答辩结束后,部分参与“求是学术-强国”项目答辩的研究团队分享了他们在项目准备、汇报答辩以及与评审专家交流方面的心得体会:
1、“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融媒体视听传播赋能区域农产品的建构路径——基于山东等6省市实地调查的多案例研究”项目团队
此次在明德书院的答辩对我们团队而言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在答辩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各个学科的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让我们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向各位评委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老师们为我们指出了误区和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建议,对我们后续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启发。同时,也非常感谢负责答辩会务工作的书院老师和同学们,从答辩前细心的设备调试到现场井井有条的组织安排,保障了答辩会的顺利进行。
2、“北宋天文观测与仪器制造研究”项目团队
首先感谢书院和答辩评委对我们项目团队的认可与支持!在邱靖嘉老师悉心指导下,我们反复打磨立项书,才得以对北宋天文科技相关领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进而呈现出相对成熟的答辩思路。同时,也特别感谢学院答辩时老师们提出的深刻问题,和书院答辩时评委们充满鼓励的肯定。
能够成功立项,我们团队五个人都感到格外幸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冷门学科,共同挖掘历史上的宝藏,感受知识的魅力与深度,还得到了“求是学术-强国”平台的支持,这使得我们的研究之路更加宽广与顺畅。我们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继续推进这个研究项目,力求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3、“锡伯族西迁和新疆多民族交融”项目团队
在参与答辩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动多于紧张的,从讨论立项书的内容,到参与最终的立项答辩,我们在其中付出的心血和热情,早就超过对于立项的渴望。在答辩时,想到的是指导老师给予的鼓励,队友给我的支持,还有大家共同付出的时间,所以想要将这个项目完美地呈现出来。感谢评委老师的建议和肯定,获得“求是学术-强国”项目推荐立项,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弥补已有的不足,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
4、“人工智能辅助口译多模态信息加工机制研究”项目团队
5分钟的展示没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想要呈现给评委老师的内容,幸好有老师专业的提问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进一步说明项目的目标和亮点。向我们提问的评委老师分别从项目目标和项目可行性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提问,评委们的专业素养与对答辩细节的把握令我们记忆犹新。从刚开始的紧张慌乱到进入状态后的镇定从容,我们尽力展现出了我们最好的一面。这次答辩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全新的体验,是大学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5、“失语的孤岛——基于主体性视角的随迁老人身份认同问题研究”项目团队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公开学术答辩,虽然很紧张,但也很开心能在各位优秀的老师和同学面前阐述本组的项目,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看来,明德书院的答辩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学术指导。在答辩环节,每位老师都能精准地找出我们调研中的不成熟之处,指出问题的同时又积极肯定我们项目的价值。因此,我们很感谢“求是学术”平台能给本科生一个参与科研的机会,更感谢明德书院为我们搭建一个与众多老师当面交流的平台。
长路漫漫,但在学校和书院的培养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沉稳、坚定。
6、“以代词为中心的东汉汉语语体差异研究”项目团队
回首过去的一段时间,从选题确定,到书写立项书,再到准备答辩,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我们的汗水。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场梦一样,没想到从选题确定、组建团队到提交立项书这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能达到完全没想过的最好的结果。我相信,这是我们团队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的成果。
文学院答辩结束后,我们获知要继续参加明德书院的答辩。团队深知,答辩不仅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我们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因此,我们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全力以赴地展现自己的实力。
当然,答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们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某些问题的回答上还不够深入,对某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将这个题目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我要感谢明德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与鼓励。
文案 | 况太禹 各项目团队
图片 | 况太禹 马紫涵
编辑 | 书院学发联办公室 书院学发联媒体工作室张雨歆